目前分類:禪觀修行方法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现在都说念佛求生西方。可有几人能去呢??请听我道来。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風概述

中國佛教禪觀的發展
貳、禪坐簡述
參、佛藏的禪修理念與實踐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032  《禪宗看心》:(教材 繁體 簡體

禪宗以看心而明心,利根者直下見性,鈍根者須法門漸修。本篇從漸修立場,明禪宗看心所緣境,為意識心中無明行相――「不會」與「黑漆桶」,並以「不會」與「漆桶」之所緣境轉換過程,建立禪宗法門修證次第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為什麼要學習呢?因為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比如: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想、不知道該怎麼做?有人會說:哪有這回事?大家每天不是都想得好好的、都做得好好的?但是你想的都是煩惱事,做的都是糊塗事;而想不出能夠超脫生死的事情,做不出能夠利益眾生的事情。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向善知識學習如何超脫生死、斷除煩惱、開發心性的思維。因此,大家才要來學習。

        我自己也在學習,學習著怎樣去想、怎樣去做。我一路這樣走過來,體悟到:只有直接用佛法來調御自己的心性,才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圓滿的方法。而且不只在打坐的時候,在生活中,比如:坐在這邊等結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可以拿出來用。《高峰禪要》講到禪師修行的要訣──「行時,行時看取;坐時,坐時看取;吃飯時吃飯看取;穿衣時穿衣看取。」──就這麼簡單,時時看取你心頭那個清淨的心性。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惠空法師開講《般若道次第》】網路現場直播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 臺灣慈光寺慈光禪學院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觀思想與法門運心01》禪的本質與種類 慈光寺惠空法師講解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支遁禪學思想的意義                       轉 貼 中國佛教禪宗網

中國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匯本土傳統文化的相關因素而形成的。魏晉時期可以稱作中國佛教的建設期,三藏經典的譯入、義理的闡釋、修行方法的發揚等在本時期均已初具規模,僧俗兩眾自覺或不自覺多以中國思想來理解和推廣佛教,如支謙以“大明度無極經”名《般若經》,時人以“格義”的方法解經等等,這對於佛教的傳播者和受眾兩方面都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經過這樣的過程,佛教在中國不僅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並且逐步形成了與印度佛教有所不同的中國化佛教。因此,以中國思想來理解佛教或賦予佛教某種中國化的形式,是建設中國佛教的必要手段。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緣起禪觀體系

文章標籤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峰禪要01》慈光寺惠空法師講解,禪宗參話頭寶典,慈光禪學院禪修課程

http://www.youtube.com/watch?list=UL2JWYmovuEEw&v=2JWYmovuEEw&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禪 宗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_F23_20080503042240856ap_F23_20080706014212449

修禪之法,行住坐臥皆當調心。隨時調習有三法﹕

一、系緣收心﹕唐人詩云「月到上方諸品淨,心持半偈萬緣空。」日用間一心不亂,專持佛號,行住坐臥綿綿密密,毫無間斷。

二、借事煉心﹕常人之心欲情濃厚,須隨事磨煉,難忍處須忍,難捨處須捨,難行處須行,難受處須受,久久煉習,胸中廓然。此是現前真實夫。古語云﹕「靜處養氣,鬧處養神。」心不得事煉,則私意不除,最當努力!

三、隨處養心﹕坐禪者調和氣息,收斂元神,只要心定,心細,心閑。今不得坐,須于動中習存,應中習止,立則手足端嚴,行則步與心應,言則安和簡默,一切運用端詳閑泰,勿有疾言遽色。雖不坐而時時細密,時時安定,如此收心,定力易成。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