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齋僧功德

《俱舍論》云:「若能一晝夜持不殺戒,于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若能以一粒訶子,以殷淨心奉施僧眾,于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于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

 《樓房經》中說:「若對僧眾供養一粒訶子、一勺飲食,未來生中決定不逢疾疫、饑饉、刀兵三大災劫。」

在《讚僧功德經》中佛陀曾云:諸法因緣生,安住希求意念中,為彼悉作何祈願,即得如是之成果。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四十二章經》上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又,大阿羅漢賓頭盧尊者曾發願言:放千僧齋無遮大會的,我必到會,為眾生佈施福田!

《盂蘭盆經》云: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

《增一阿含經》卷一云: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佛說佈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1、身相端莊。2、氣力增盛。3、壽命延長。4、快樂安穩。5、成就辯才。

二、供僧功德殊勝

1、昔日佛陀讚歎目犍連尊者:「以後的佛弟子,如果要行孝道就應該在七月十五日供僧,並以供僧功德回向給過往的親人,這功德不只可以救度這一世的父母,甚至也可以救度七世的父母。」

2、供僧功德: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3、齋僧功德:

①儀錶端正,容顏暐麗,人人見之歡見。

②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

③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

④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

⑤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淨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4、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大功德。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

5、唐道律師,持戒嚴謹,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齋僧功德最大!」

 6、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7、供佛齋僧,孝親報恩。

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發心設齋供眾成就道場,不僅能廣結善緣、減輕業障,長養佈施喜舍之心,更為當來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出家眾仰仗修行,進德修業;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也由於信徒佈施道糧,供養有道、有學的出家人,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而能積極弘法利生,將佛法遍佈世間,居士于此因緣供僧,可謂護法護教的菩薩行。

供養的功德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看見一對七世都是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裡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以維持生命。

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裡,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裡外仍然清香可聞,世間上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飯,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

 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嘗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於是舍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

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失,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

供養了舍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二人正準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心裡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準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餚。

 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刹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

 此時,須達夫婦也心開意解,得了淨法眼藏。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就為他們說四諦法門,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阿育王前世為德勝童子時,持一捧沙供養佛陀,即得佛授記,百年後為轉輪聖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藉由齋供結夏安居的僧眾,令亡母脫離三塗惡道。僧寶住世,續佛慧命,大眾以虔敬之心供佛齋僧,與三寶結下清淨的法緣。清淨心種下清淨的種子,生生世世精進不退,善法永不嫌多,發大願心修善培福,必能感得無窮的功德福報

三德六味

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飲食中具有三德六味,是佛門齋飯的基本要求,其意義主旨並非在「吃」,而是在「德」。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以一顆歡喜供養大眾的心操辦飲食,必能料理出菩提法味,此其一;其二,清淨、柔軟、如法,正是修行人調柔的功課。
世間人為一方、為一家、乃至只為一人操辦飲食,佛門寺院十方來十方去,齋飯不為一人一家一方,而是為廣大有緣人而做,所以結的緣自然多而廣;雖然多而廣,卻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是專心備辦清淨美味的飲食供養大眾,功德亦無量。可見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養深積厚的所在。舊時佛門叢林有句話說:「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說的就是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如法的辦造飲食,不但自己能累積無量福德,也能助人修行精進。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齋食,能令人五臟調和、身心安適、神清氣爽,以最好的狀態,不論是禪坐觀想、經行持誦等,都能日見其功;相反的,不良的飲食,有可能間接造成修行上的障礙。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齋僧的意義

 

齋僧我們又稱做「飯僧」,也就是請出家眾、師父們吃飯的意思。在往昔生中有五個比丘去閉關,五個人都很精進,精進當中,吃飯跟洗衣服就發生問題了,就有一個人退出,說你們四個人精進,我來護關,這個護關的人就負責打點,讓這四個人都證得阿羅漢,這護關的人就沒有證得阿羅漢了。當他們四個出關的同時就告訴這個護關的說:「以我們四個人的功德加持力來加持你,現在你發個願,我們絕對讓你滿願。」這個人就這樣發願,他不貪心,只這樣講:「願我生生世世富貴第一,然後見聞佛法,證阿羅漢。」這四個人都答應了,所以這個人生生世世都富貴第一,他出生的時候,家裡也跟著出生了一隻小象,這隻小象跟別的象不一樣,人家象吃完東西是拉大便,這隻象吃完東西是拉黃金,一堆一堆的黃金。太子跟他年紀一樣,看了這隻大象很喜歡,就硬要把這隻象帶回皇宮去,當時國王在世,不准他這樣做,但是國王要死的時候,這孩子的父親就跟他說:「國王死了,太子一定會來要這隻象,你恐怕命會難保,你還是捨俗出家,釋迦牟尼佛現在成佛了,你趕快去。」於是他就出家了。國王死了,太子真的來要這隻象,就帶回去三天,這隻象就不吃不喝也不玩,就這樣失蹤了。結果他出家以後,這隻象又跑到他的身邊去了,就在道場裡面跟著他,因為他富貴第一。世尊看到這種情形以後,說:「這不行,你要叫這隻象走開,因緣到這裡,你已經出家了,牠就要入滅了。」結果大象就在這個小沙彌的勸導之下,就遁地而去,接著世尊跟他開示:「諸行無常,寂滅最樂」的道理,他就當下證得阿羅漢。

有好多大德平常不接受供養,包括紅包,只在安居期間才接受人家供養。你能夠在道場內打齋是殊勝的,我們能夠有這種機緣,大家廣結善緣,也廣結善知識的緣,也廣結法緣。這當中個人修法都不同,我們能夠歡喜讚嘆,成就大家的法身慧命,也是為我們自己普種善根芽苗的好機會。

大家都知道:護法與供僧能結很好的法緣,各位,你在護法之餘是不是能夠這樣發願?盡心盡力地服務這些已覺醒、要好好辦道、在了生死之餘有能夠弘法利生的準阿羅漢?你不要擔心你發的願太貪了,因為你護持的是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使之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來,讓正法在這世間得以傳播,這個功德再大不過了,更何況發願生生世世富貴!

 ※公案一:

在北魏時,孝文帝為了齋僧請了好多的出家住眾,皇帝就在自己的齋堂門口一個一個迎接這些出家人,出家人也一個一個魚貫而入。這當中來了一個又破又爛、全身一股霉氣的老朽,是個出家人。孝文帝不給他進來,這麼多出家人衣冠楚楚,居然出現這全身是霉味的,讓他進來怎麼行呢?正想把他攔住的時候,他動作很快就溜進去了,皇帝就跟在他後面一直趕他。後來沒辦法,就說:「好!你就坐在最角落的地方,不要出來影響別人。」當大家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皇帝出來供養紅包,一個一個地來供養。供養到他那邊的時候,還跟那位老和尚說:「以後你出去,不要說曾來被我請客。」這個老和尚就站起來說:「我聽你的話,不過你也不要跟人家說你曾經親自齋僧,供養釋迦牟尼佛的真身。」皇帝愣了一下,他就這樣閃過去了。可是皇帝越想越不對,事後就問他同桌的說:「那個老和尚是誰啊?」他們回答說:「不認識,不過他說住在逍遙園裡面。那裡有個佛寺啊!以前我有空就去,不過好幾年沒去了。」皇帝就到那邊去看看,看到那個小廟又破又爛,裡面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不見了。然後他回想,真的很像釋迦牟尼佛,是越想越像。原來那一個來應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手上拿的那個缽就是那個香爐!這個時候才想到,老和尚告訴皇帝:不要跟人家說曾經請過釋迦牟尼佛的真身來吃飯。

我們發現,凡夫會設定目標,他要請誰、要請什麼樣的人、哪個有名的、哪位大德。這種發心不夠清淨,雖能齋請很多的僧人,但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公案二:

當年,迦業佛的末法時代,有位阿羅漢,這位阿羅漢接受一位員外的供養,員外很有錢,就在家裡蓋了一棟精舍來供養這位阿羅漢。員外的家人因為每天都要去買菜,就跟一位賣豬肉的談判,今天買這些菜、買這些肉是要供養阿羅漢,賣豬肉的小販就覺得很奇怪,供養一位阿羅漢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菜?在討論之間,這位賣豬肉的就是生起很大的歡喜心,他也想要供養阿羅漢來吃一餐飯。但是,員外的家人就告訴他說:「你們家殺豬、賣豬肉,臭味很重,阿羅漢那麼清淨怎麼能去?像我們家就蓋了一間很殊勝的精舍給阿羅漢住。」這一對賣豬肉的夫妻就覺得很慚愧。於是,他們就很認真地把家裡全部改裝,然後用新的鍋、灶、碗、筷,準備要邀請羅漢,這羅漢也如期應供。吃完飯以後,夫妻就請問阿羅漢:「我們今生造了那麼大的殺業,請問我們往後該怎麼辦?」這阿羅漢想一想,也沒說話。夫妻想:「我們業這麼重,阿羅漢連開口講話都不願意。」就覺得很慚愧。阿羅漢回去了以後,他們仍舊繼續的殺豬、賣豬肉,就這樣子生命終結,兩夫妻都下地獄了,這阿羅漢就到鐵圍山的山頂當阿羅漢去了。

到了地獄的夫妻倆,閻羅王這麼一問:「你們造了這麼多的殺業,在人間時,有沒有做什麼善業果報好減輕你們的罪?」「只有一次,就是曾經齋僧,請羅漢吃飯。」閻羅王心想:「既然曾經齋僧,怎樣又會到地獄來呢?」就詳細地問他們夫妻倆,他們回答說:「當時我們跟他請法,他也不說話。」閻羅王又心想:「怎樣會這樣子呢?」所以,閻羅王就請地藏王菩薩來,因為閻羅王想要說服阿羅漢是不可能的,就問地藏王菩薩這該怎麼辦,不然這段因果擺不平。人家齋僧,請阿羅漢跟請一般人不一樣,這功德何等盛大!因為沒有開示,所以他們又繼續造業,這因果算不完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這兩位施主花了這麼大的心,請阿羅漢吃飯,吃完飯就拍拍屁股走了,這好像不太對,所以請地藏王菩薩找阿羅漢講講。這地藏王菩薩一看,阿羅漢在那邊,就去跟他講:「你再投胎去做人,把那兩個殺豬的夫妻度過來。」也跟這兩位夫妻說,再讓他們回人間去做人。這位阿羅漢來到人間,就是負責要度這兩位夫妻,這兩位夫妻再到人間來,就是要被度的,雙方都必須了結前輩子的因緣。

再到人間來,這夫妻還是一樣在殺豬、賣豬肉,這羅漢也繼續修行,也證得阿羅漢。有一天,這阿羅漢就走到夫妻這裡來,說:「你們做生意很辛苦,還要資本什麼的,這些要多少資本啊?」大概要二百兩的銀子。」「二百兩,我給你們。」這夫妻就很不好意思,說:「那要怎麼報答呢?」「不用報答,當我要肉的時候,你們要給我肉就好了。我要肉的時候,你們就要給,不能不給喔!」「這沒有問題」「那要請個公證人來證明,要給肉的時候就要給。」有一天,皇帝生日,下令禁屠三天,到了第二天,夫妻倆把剩餘的肉都賣完了,這時候阿羅漢來了,這夫妻當然很高興,羅漢就問:「生意還好吧?」「很好!像今天都賣光了。」「賣光了正好,我要一百斤的肉。」「現在一斤肉也沒有,哪來一百斤?」「怎麼會沒有?你大腿肉割一塊來嘛!」「你不知道割大腿肉會痛嗎?羅漢就說:「割大腿的肉會痛,請問你,殺豬的時候,豬痛不痛?」這一對夫妻就當下開悟了,從此放下屠刀,決定跟這位羅漢出家修行,這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公案。

現在的世間人,常常再計較「我在供養,我在佈施」,供養這麼多,到底有沒有福報呢?又是在哪裡呢?你不用擔心,儘管你這樣供養,遇到挫折感,沒有滿足你世間的想法與慾望,但是在因果中是不泯滅的,儘管是到了地獄,還是會給你公平的交待,如果你用心思去計較,會使你種的福田夾雜著很多的煩惱。希望各位在廣種福田、廣修供養的時候,能夠以「清淨心」供養。

※布施、供養

通常布施有分內施、外施、財施、法施,另外有「形相上的布施」跟「用心的布施」。

 錢布施是財施,錢布施也是一種形相布施。同樣是用錢,怎麼樣才是用心?人人都有布施的心,也有布施的興趣,但是,真正布施的問題是發生在該布施的喀一刻,那一個當下的地點、時間,你能不能「勇於當下承擔」?這個才是重要的。很多人往往都是在事情過後才懊惱當時為什麼不布施?這個就犯了很嚴重的過失。

有個員外,六十歲日的時候,想要請一百二十位師父們吃飯,因為一百二十等於六十加六十,是成雙成對,於是他就把公告貼出去,要請一百二十位高僧大德,到家裡來齋僧。眼看著開飯時間就要到了,人也陸陸續續來了,來了七、八十人以後,又來了兩個小沙彌,這兩位小沙彌都是八、九歲的孩子,也跟著要進來。員外就說:「不行!今天人眾這麼多,一百二十個位置可能不夠,你們兩位,改天我再請你。」小沙彌說:「不行!你說要請高僧大德,我們就來了。」就在這個時候,人數就一直增加,增加到一百多了,越是不給他們進來坐,這兩個小沙彌就一定要進去坐。這兩位小沙彌開始搗蛋,跑來跑去,抓也抓不住。員外跟家丁就這樣想:「不趕快把他們趕出去,等一下吃飯的時候大鬧,那還得了!」正要把這兩個小沙彌抓起來、轟出去的時候,兩位小沙彌質問說:「你們到底齋不齋僧?供不供僧?」員外說:「我們是要齋僧,但是不供小沙彌,小沙彌應該要出去。」小沙彌又說:「你們到底齋僧、不齋僧?」大家要知道,這裡已經告訴我們,不要有分別心,沙彌雖小,但終究會成佛。員外不懂得佛法的道理,看是小沙彌,就要把他趕出去。員外正想要把他們請走的時候,小沙彌就故意把一盆水踢倒,結果員外摔跤,很火大了,就喊著人要來打這小沙彌,這兩位小沙彌突然間騰空一躍,一位騎金獅子,一位騎大白象,全場的人都錯愕在那裡。眼看著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在冉冉升空而上,員外就說:「菩薩就下來啊,我們就請你吃飯了!」這兩位菩薩就不講話了,騎著座騎走了。到這個時候才請菩薩吃飯,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菩薩到你家的機會很多,可能就像小沙彌一樣調皮搗蛋,跳來蹦去,當你的分別心在起作用的時候,布施、供養的相就沒意義了,即使有的話,那也只是有漏福報。真正修行是以清淨心,以那無著、無縛的解脫心,要齋僧就齋僧,大門一開就不要有分別了,這個叫做「用心布施、供養」。像員外要齋僧一百二十個發廣大心,所以菩薩會來相應。所以,發大心會以大果報,但是你沒有清淨心,大果報都會打折扣的。

『增一阿含經』卷一雲: 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佛說佈施經』雲: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
齋僧功德殊勝
一、昔日佛陀讚歎目犍連尊者:以後的佛弟子,如果要行孝道就應該在七月十五日供僧,並以供僧功德回向給過往的親人,這功德不只可以救度這一世的父母,甚至也可以救度七世的父母。
二、供僧功德: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三、齋僧功德:
1.儀錶端正,容顏暐麗,人人見之歡見。
2.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
3.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
4.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
5.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淨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四、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大功德。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
五、唐道律師,持戒嚴謹,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齋僧功德最大!
六、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雲: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七、供佛齋僧,孝親報恩。十大父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湣恩。
往昔本師釋迦牟尼佛轉法-輪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及男女淨信居士俱集一處,此時波斯匿王及施主給孤獨長者慶喜做廣大供齋,所獲之福等同本師及眷屬所行一切善業功德,於大法會及轉法-輪時,普做供養。僧眾皆恒作加持及發願:行持如是善舉,獲得發願及加持,未來同獲解脫。
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 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發心設齋供眾成就道場,不僅能廣結善緣、減輕業障,長養佈施喜舍之心,更為當來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出家眾仰仗修行,進德修業;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也由於信徒佈施道糧,供養有道、有學的出家人,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而能積極弘法利生,將佛法遍佈世間,居士于此因緣供僧,可謂護法護教的菩薩行。
福田廣種功德無量
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清淨的供養,能令行者當下遠離煩惱、得清淨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僧具有五種淨德,於三寶中稱為僧寶。五種淨德即是:
(一)發心離俗: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佛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二)毀壞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福田。
(三)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愛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四)委棄軀體命:出家之人委棄身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齋僧功德不可思議
《佛說盂蘭盆經》:當時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之目犍連觀見其母於餓鬼道,受倒懸無食之苦,便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成火焰。為救其母,請佛點化相救,遂佛示犍連,以百味飲食置於盆中供養十方諸佛僧眾,以此殊勝功德可解救其母永離餓鬼道苦,目健連的母親因齋僧功德而出離三途之苦。
《佛祖統記》載,隋煬帝于智者大師忌辰設千僧齋時出現奇應,當時司案點名,千數滿足,但臨齋受供時卻多了一人,眾人皆說是智者大師化身來受國供,是日午後,大眾開啟停放大師肉身的靈龕,只見床帳皆空,遺體不見。宋太祖篤信佛法,未登基前,見周朝毀佛像,常傷感說:毀滅佛法,非社稷之福。登位後,即下詔興複寺院,見沙門必作禮,親手送食物給他們。建隆五月逢大旱,太祖皇帝往大相國寺祈雨,進素食,設千僧齋,大雨即臨。
濁世供僧福澤長
眾生處於此五濁惡世,所面對的煩惱,似乎從未稍減,不是戰火頻仍,便是天災連連。有人得享盛世繁榮,卻又精神困頓,五毒熾盛;如再受經濟困境煎熬,則更如火宅之人,痛苦不堪。以此十萬供僧功德原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並讓有緣眾生能夠發菩提心,廣種福田,積善消災,解厄除障。
從古至今,齋僧事例凡多,而感應亦多。目健連以齋僧功德令母親而出離三途之苦;梁武帝建寺齋僧感得妻子從畜道而升天道。曆劫以來我們無量無邊的父母為了養育我們,造作了諸多不應該做的過錯至使受報淪落地獄。做兒女的念及至此,不能不回頭反思,今為報四恩,效目健連之舉,報諸親恩正是時也!

齋僧
  「齋」意思為清淨,指潔淨身心,敬設齋飯供養僧寶的意。僧寶是無上福田,能成為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之處;能使施者因之遠離煩惱,去除心縛,得清淨心。所以齋僧之果報無量,功德不可思議。
  唐道宣律師,持戒嚴謹,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 天神敬答: 「齋僧功德最大!」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佛說布施經云:「若以上妙樂飲食供養三寶,得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穩,成就辯才。」結夏期間,十方僧眾,清淨共修,藉此僧團之力及共修之功德迴向,故齋僧功德殊勝難議。
  齋僧後施者皆受祝願「色力命安,獲無礙辯」。色,儀表端正,容顏暐麗,人人見之歡喜。力,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命,生天人 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安,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無礙辯,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 淨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供僧
  以香花明燈飲食衣物資財等物供奉資養三寶,謂之供養。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的無上福田。《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
  財法兩施等無差別,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

11899564f2f14071

8fb509719c168ced.jpg

img_16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