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洞山良价,俗姓俞,幼年時從師讀般若心經時,問老師:「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老師對這麼小的孩子能提出這種問題深感驚異,說:「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後嗣雲巖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與弟子曹山本寂共創了曹洞宗。
《五燈會元》卷十三〈雲嚴晟禪法嗣洞山良价禪師〉記載,有一次,洞山大師問一位僧人叫什麼名字,僧人回答:「某甲。」某甲是對人的稱呼,這裡在表明,我就是我,叫什麼名字無關緊要。
洞山大師又問:「阿哪個是闍黎主人公?(闍黎,意譯為高僧,泛指僧人。)僧人回答:「見。」意思是,眼前所見到的,就是我的主人。
洞山良价對僧人的回答很不滿意,認為他所說的話,沒有什麼創見,都是人們常說的話,因此感嘆:「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認得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意思是,現在的人就是這樣,只知道把身邊幾個人說過的話拿來用,這就是佛法不能宣揚的原因啊。
【意義】禪林用語。謂隨逐於驢馬前後之奴隸;禪宗用以指斥追從他人言行,而無自己獨特之機用者。作為一句成語,「驢前馬後」用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